技術文獻
1.過氧化物酶染色(POX)
(1)原理:過氧化物酶能分解過氧化氫而釋放出新生態氧,使無色聯苯胺氧化成藍紫色,后者與硝普鈉結合形成藍黑色的顆粒,沉淀于細胞質中。
(2)操作方法:將固定液滴加在新鮮骨髓或血涂片上,固定30,流水沖洗,晾干。將應用也滴加在血膜上,作用10~15分鐘,流水沖洗。用蘇木素或吉姆薩液復染10分鐘,流水沖洗,晾干鏡檢。
(3)正常參考范圍:陰性。
(4)臨床意義: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時,白血病細胞多呈強陽性;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呈弱陽性或陰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呈陰性反應。主要用于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鑒別。
2.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E)
(1)原理:α-醋酸萘酚酯酶能將基質液中的α-醋酸萘酚水解,產生α-萘酚,再與重氮染料偶聯,可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沉淀于細胞質中。
(2)操作方法:將甲醛生理鹽水滴加在2張新鮮骨髓或血涂片上固定5分鐘,或用甲醛蒸汽固定5~10分鐘后,流水沖洗,晾干。將2張涂片分別放入兩份基質液中,置于37℃水浴60分鐘,流水沖洗。甲基綠溶液復染5~10分鐘,流水沖洗,晾干鏡檢。
(3)正常參考范圍:陰性。
(4)臨床意義: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呈強陽性,但由于α-醋酸萘酚酯酶的活性會被氟化鈉抑制,故染色時常同時做氟化鈉抑制試驗。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時,呈陰性或弱陽性,不被氟化鈉抑制。主要用于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與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鑒別。
3.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NAP)
(1)原理: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在pH 9.6左右環境中,能水解磷酸萘酚鈉底物釋放出萘酚,后者與重氮染料偶聯,可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紅色顆粒),定位于細胞酶活性所在處。
(2)操作方法:將固定液覆蓋于新鮮血片30~60,流水沖洗,晾干。將涂片置基質液,或漿基質液直接滴加在血膜上,37℃水浴45分鐘,流水沖洗,晾干。甲基綠復染5~10分鐘,流出沖洗,晾干鏡檢。
(3)正常參考范圍: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陽性率為10%~40%;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指數為35~70分。
(4)臨床意義: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見于細菌性感染、類白血病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活性下降見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可用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和類白血病反應的鑒別、細菌性感染與病毒性感染的鑒別、再生障礙性貧血與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的鑒別等。
4.鐵染色
(1)原理:人體內有一定量的以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形式貯存的鐵元素,這些鐵在酸化的低鐵氰化鉀溶液中反應,生成藍色的亞鐵氰化鐵沉淀(普魯士藍),定位于含鐵的部位。
(2)操作方法:將染色液滴加在骨髓小粒豐富的骨髓涂片上,室溫20~30分鐘,流水沖洗,晾干,觀察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胞質中的鐵。
(3)正常參考范圍:細胞外鐵,“+”~“++”;細胞內鐵,鐵粒幼細胞陽性率19%~44%,以Ⅰ型為主,少數為Ⅱ型。
(4)臨床意義:是目診斷缺鐵性貧血及指導鐵劑治療的檢驗方法。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分型的診斷也有意義。
5.糖原染色(PAS)
(1)原理:過碘酸將血細胞內的糖原氧化,生成醛基。醛基與雪夫液中的無色品紅結合,形成紫色化合物,定位于細胞質中。
(2)操作方法:干燥涂片,滴加甲醛固定液固定10分鐘,流水沖洗,晾干。滴加過碘酸溶液作用20分鐘,流水沖洗,晾干。滴加雪夫液作用60分鐘,流水沖洗,晾干。滴加甲基綠溶液復染10分鐘,流水沖洗,晾干鏡檢。
(4)臨床意義:根據染色陽性程度和陽性物形態鑒別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鑒別,還有助于紅白血病與巨幼細胞貧血和溶血性貧血的鑒別診斷。
原創作者:上海遠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請輸入要搜索的關鍵詞
上海遠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細胞凍存液,氨芐青霉素溶液,人白介素ELISA試劑盒,大鼠ELISA試劑盒,小鼠ELISA試劑盒,顯色試劑盒,新生牛血清,標準胎牛血清,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小鼠血漿,雞紅細胞,透明質酸酶溶液,微生物培養基,胰蛋白酶儲存液,兩性霉素B溶液,LB冷凍緩沖液,ABTS試劑,磷酸酶抑制劑,EB緩沖液,熒光染色試劑盒,肥大細胞染色液,人源基因質粒,胡蔓藤堿乙標準品,番茄紅素標準品,Pd-C-II標準品,知母皂苷E標準品,穿刺培養基,puc19質粒,CPD抗凝劑,熒光抗體稀釋液
地址:上海市嘉定區曹安公路5588號 電話:021-58999639 傳真:021-58999639 技術支持:阿儀網 總訪問量:75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