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次應答
抗原初次進入機體后,經一定的潛伏期才能產生漿細胞并合成和分泌
抗體。在潛伏期,抗原被識別和加工,此期的特征是細胞增殖與分化,持續的時間與抗原的性質及進入機體的途徑有關,例如菌苗經5-9d,血液中就有抗菌抗體出現;而類毒素則需2-3周后才合成抗毒素。潛伏期之后,抗體濃度呈對數增長,進入對數增長/期。繼而經歷了穩定狀態和衰退期,抗體水平迅速降低。上述各期的持續時間長短都與抗原性質有密切關系。
一般來講,初次應答所產生的抗體量不多,持續時間也短。td抗原刺激機體可產生數種類型的免疫球蛋白,如在預防接種或自然感染后,/后出現的是igm,其消失也快,在血中字持續數周至數日。其次出現的是igg,在igm接近消失時,igg達高峰階段,在血中持續時間較長。iga出現晚,常在igm和igg出現兩周以至1-2月后才能在血中測出,其含量也低,但持續時間亦較長。
2、再次應答
在第1次接受抗原刺激使機體產生一定量抗體后,數日、數月乃至數年再次接種相同抗原,開始時原抗體量稍有下降,稱為負相期。可能是由于一部分原有的抗體被再次進入的抗原所結合;從而暫減低了抗體,但短期內抗體量迅速增加,可比原來抗體量高數倍至數十倍,以igg為主,在體內持續時間也長。igm很少增加。
回憶反應是再次應答的特殊形式,發生在機體對抗原初次應答產生的抗體消失后,再次接觸抗原物質,使已消失的抗體再度出現,并迅速達高峰。這是由于原刺激在體內留下的免疫記憶細胞保留了原來的抗原信息。若后來刺激的抗原與初次相同(完/全相同或僅載體決定蔟相同),則為特異性回憶反應。非特異性回憶反應系指第二次接觸的抗原與初次不同,所引起的抗體上升是短暫的,短期內即復下降。
上述規律在疾病的預防和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初次接種疫苗須在疾病流行數周進行,并一般應接種2次以上;應用血清學試驗診斷傳染病時,需在疾病初期和晚期采兩份血清,以動態觀察,若第二次血清抗體水平比第1次高4倍以上者,有診斷意義。
原創作者:上海遠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